捐纳是清代的卖官制度卖官制度起始于秦汉秦始皇时因蝗灾缺粮规定
捐纳是清代的卖官制度。卖官制度起始于秦汉,秦始皇时因蝗灾缺粮,规定纳栗千石可拜爵一级;汉文帝采纳晁错建议,又准予入粟授官或拜爵,当时称为“纳栗”。中国的卖官制度自此开始,以后历代都不同程度地有此举措。但清代之前的朝廷卖官,除东汉中后期比较严重外,一般都是因筹饷、赈灾、备边或兴办工程等事的权宜之计,并不严重。到清代时,卖官情况达到了历代最严重的程度,不仅卖官的范围大大扩大,而且开始制度化,称为捐纳。清代的捐纳开始于康熙朝,当时因对三藩用兵,财政吃紧,为筹集军饷朝廷颁布了捐纳制度,3年时间卖出了500个知县职位。其后各个清朝皇帝都有此举措,到清中晚期达到极盛。清代捐纳分为两类,一类是因救荒、河工、军需等事开捐,事毕即停;一为常行事例,平民可捐贡生、监生,官员可捐钱升职等。其中,常行事例始于乾隆,这是卖官制度首次制度化。清初捐纳规模并不大,到嘉庆以后,捐纳现象开始泛滥,不仅文职,武职也可以捐纳。尤其晚清,由于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和对外的几场战争导致军费开支激增,加上失败后还要对列强赔款,捐纳收入成了朝廷财政的重要来源,基本占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0%以上,甚至曾达到过48%。捐纳制度一方面使大量贪财无能之人步入官僚阶层,导致吏治腐败;另一方面又因破坏了社会公平,导致天下士子无心读书,国家更无人才,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不过古代买官者也有为实现抱负的,比如汉代著名廉吏张释之,就是通过买官入仕,最后官至廷尉。
我国古代官员什么时候退休?
我国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夏商及西周时期的官员是实行世卿世禄,即终身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官员退休制度。汉代时,已经形成完善的退休制度。据东汉班固编撰的《白虎通义》记载,官员年满70,如果耳目不聪、身体不再灵便,便必须退休;退休后发放原来俸禄的1/3。唐代时,规定官员只要年满70,不管身体如何,必须退休。另外,那些“年虽少,却形容衰老者”,也得退休。退休后五品官以上可得半禄,京官六品以下,地方官五品以下的则发给土地,官员回乡可以做地主。宋代退休制度基本沿用唐代,由于宋代官员俸禄丰厚,许多年满70的官员总是赖着不退。朝廷也没什么办法,只是不再对其升职,并经常找御史大夫故意找他们的茬或找其亲属规劝其退休。元代规定三品以下官员年满70便要退休,三品以上则比较宽松。明清两代,由于官员大量冗余,官员退休年龄由70变为60,并鼓励提前退休。退休官员一般可拿半俸。总体而言,古代退休制度主要是针对中下级官员,对于朝廷重臣则比较宽松。事实上,古代的许多宰相都是由70岁以上的老人担任。另外,古代官员退休后的待遇,除制度规定外,也往往跟官员的功绩及皇帝对其恩宠程度有关。
宗法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我国古代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决定继承权力,宗法制是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萌芽于原始氏族时期,经过长期演变,到周代逐渐完备。在宗法制度下,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同姓贵族的最大族长,即天下的大宗。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礼,掌握全国的政权和族权。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天子的庶子有的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其封邑之内又是大宗,他们以国名为氏,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有的分封为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也由嫡长子继承父位,他们以官职、邑名、辈分等为氏,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与上同。这些世袭的嫡长子成为宗子,他们掌握本族财产,负责本族的祭礼,管理本族成员。同时代表贵族统治人民。宗法制既用于同姓贵族,也用于异姓贵族,同姓贵族之间是兄弟叔伯关系,异姓贵族之间是甥舅亲戚关系,以此来强调贵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及等级观念。如此,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虎牢关清代年画据《三国演义》董卓把持朝政凶狠专横十八路诸侯拥[图]
- 译文后主名禅字公嗣是先主刘备的儿子建安二十四年 先主[图]
-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栖栖孤寂貌 厉响发[图]
- 秦汉时期皇家园林发展成为山水宫苑的形式就是在皇帝的离宫别苑周[图]
- 是时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涂远多寇议欲弃之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图]
- 骥骏马《说文》“千里马也”,逐走赛跑蹷兽名也叫蹷鼠前足短后腿[图]
- 荀淑和钟皓齐名荀淑为官时临事明理归隐时瞻养亲友钟皓则屡辞征召[图]
- “柔而静”五句意谓柔和而清净谦恭而严肃能强又能弱隐忍又刚强这[图]
- 庐江太守刘勋率领部众投降被封为列侯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图]
- 捐纳是清代的卖官制度卖官制度起始于秦汉秦始皇时因蝗灾缺粮规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