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淳熙丁未岁 距离靖康二年(丁未 )正好
宋孝宗淳熙丁未岁(1187)距离靖康二年(丁未,1127)正好一个甲子,也是《东京梦华录》完成四十周年之际,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七世孙赵师侠有感于“甲子一周,故老沦没,旧闻日远”(《梦华录·跋》)),将《东京梦华录》刊刻成书,以广流传,“使观者追念故都之乐,当共趁‘风景不殊’之叹”(同上)。这应该是此书最早的刻本,然而正如20世纪30年代为此书作注的邓之诚先生所言,此时孟元老“盖已百岁,必不及见其书之行世”。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未收录此书,南宋藏书家、史学家赵希弁根据自家三代所藏图书补撰《读书附志》,“史类·地理类”的倒数第二部书为“《梦华录》一卷”,并附简短题解文字:“右梦想东都之录也。宋敏求《京城记》载坊门、公府、宫寺、第宅为甚详,而不及巷陌店肆、节物时好。孟元老记录旧所经历而为此书,坦庵赵师侠识其后。”赵希弁所收藏者有赵师侠识语,推测应为赵师侠淳熙十四年(1187)刻本。赵希弁亦为宋朝宗室后裔,为宋太祖九世孙,是与赵师侠同出一系而晚一辈的人。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赵希弁成为赵师侠刻本《梦华录》的早期收藏者之一。
赵师侠的跋语中,并未留下《东京梦华录》的分卷信息;赵希弁《读书附志》著录为“《梦华录》一卷”;日本静嘉堂文库影印元刊本《东京梦华录》,其中有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对此书的著录文字,记作“《东京梦华录》一卷”;马端临以《直斋书录解题》为主要依据撰写《文献通考·经籍考》,亦著录为“《东京梦华录》一卷”,题解部分则直引“陈氏曰”。
根据历代书目以及现存版本来看,《东京梦华录》在南宋以后的元、明、清历代均有刊刻,分为一卷本和十卷本两个系统:收入元代陶宗仪所编《说郛》卷六十八、明代钟人杰所辑《唐宋丛书》“别史”类者,均为一卷本;收入明代胡震亨等所辑《秘册汇函》、毛晋《津逮秘书》、清代乾隆官修《四库全书》以及张海鹏《学津讨源》等丛书者,均为十卷本,这也是目前最常见的版本。从文字来看,诚如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家黄丕烈所言,此书“一本有一本之佳处”。遗憾的是,由于难以确认《东京梦华录》作者手订本是否分卷以及具体分卷情况,对探讨此书结构方面所传递的潜在信息,会有一定影响。
就目前通行的十卷本《东京梦华录》来看,全书结构与内容如下:
第一卷,介绍东京城的三重城垣与城门、四条河道与三十六座桥梁、皇宫中的主要宫殿及其功能、设置在皇宫内外的各类机构以及分布在城市内外的粮仓与草场等,这是从宏观上介绍东京城的城市格局与军事防卫,介绍东京作为帝国首都政治功能实现的基础以及维持城市自身正常运转的组织机构,尤其是至关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与物流、仓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