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封”二句草席封裹完好但像蚕茧不见尸体济南有一个
[12] “席封”二句:草席封裹完好,但像蚕茧,不见尸体。济南有一个和尚,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光着脚,穿着百衲破衣,每天在芙蓉和明湖等会馆念经化缘。人们给他酒食、钱、粮米,他都不要,问他要什么,又不肯回答。从来没有人见他吃过饭。有人劝他道:“禅师既然不吃酒肉,就该到荒村小巷去化缘,何必天天往来于这些喧闹场所呢?”和尚闭目诵经,眼睫毛有一指多长,好像根本没听见。过了一会儿,有人又对他说了一遍。和尚忽然睁开眼厉声说道:“就要如此化缘!”接着又不停地念起经来。和尚念了好久才径自离去。有人跟随在他身后,再三问他为什么要如此化缘,和尚只顾往前走,一声不吭。跟的人再三再四地问他,他又厉声说:“这不是你该知道的事!老僧就是要如此化缘!”过了几天,和尚忽然出了南城门,僵卧在道旁,三天三夜不动。居民怕他饿死,连累附近的百姓,因而都聚集他身旁劝他离开,表示只要愿意离开,要饭有饭,要钱有钱。老僧仍然双目紧闭,一动不动。众人于是摇晃他的身子劝告他。和尚大怒,从袈裟里抽出一把短刀,剖开自己的肚子,把手伸进去,在路上整理自己的肠子,最后气绝身亡。众人大为惊恐,告到官府,官府派人将他草草地埋葬了。过了几天,野狗在和尚的坟上扒开一个洞,露出了席子。人们踩一下,席筒子好像是空的,打开一看,裹尸的席子卷得好好的,尸体已经没有了,就像空蚕茧一样。
伏狐这是两则关于房中术的具有笑话特色的小说,可以想见当日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游戏诙谐的一面。
笑话和小说的区别在哪里?在于细节的描写。这两则小小说都很重视细节的描写,比如都突出了“锐不可当”,都用了“哀”字。前一则是“哀而求罢”,后一则是“哀唤之,冀其复回”,主体不同,却均具有黑色幽默色彩。
太史某 [1] ,为狐所魅 [2] ,病瘠 [3] 。符禳既穷 [4] ,乃乞假归,冀可逃避。太史行,而狐从之。大惧,无所为谋。一日,止于涿门外 [5] ,有铃医 [6] ,自言能伏狐。太史延之入,投以药,则房中术也 [7] 。促令服讫,入与狐交,锐不可当。狐辟易 [8] ,哀而求罢,不听,进益勇。狐展转营脱 [9] ,苦不得去,移时无声,视之,现狐形而毙矣。[1] 太史:翰林。明清时多以翰林院官员兼史职,故习称翰林为“太史”。
[2] 魅:迷惑。病瘠:得了精气亏损所致枯瘦之疾。